2013年3月8日 星期五

康軒的教學app

日前接到康軒自然研究編輯靜予的mail, 說康軒做了週期表和科學史的app想要讓我試用一下。我對這兩個主題和iPad的應用都很有興趣,也肯定康軒願意投入一些資源在行動學習的領域上。

第一個是週期表的app,另一個是關於科學史的app



首先來看一下週期表





這個app分成兩個部分,一個是週期表的資訊,另一個是題庫。題庫又分為填空題和配合題兩種。

週期表裡面除了可以看到基本的元素資訊,像是名稱,原子序,原子量等等。也可以點選狀態和金屬、非金屬或類金屬來把特定類別的元素標示出來。例如同時點選非金屬和固體,就可以標示出所有的非金屬固體。


點選元素的話,還可以看到密度,熔點沸點,電子組態和照片等更詳細的資訊。這部分大致上就是將一些基本資料彙整起來。



但是把電子數和原子序聯結起來有點怪怪的。還是應該把質子數和原子序相連才對。

題目的部分,當然都是記憶性的題目。

配合題,可以選題數和難度


左上角有題目,右上角有時間。答案部分就點選元素就可以。


填空題則是由老師挑選想要考的元素,軟體就會拿掉該元素的內容,上課的時候就可以讓學生默寫出來。下圖的1,2,3,4,5是老師點選的。

按下ANS之後,就可以再點一次,翻開正確答案。


這套app的設計,大致上是以原本課本的內容做主幹的。大部分的教師原本對於週期表這個單元的想法,就是大量記憶的課程。所以這套app可以輔助老師的教學,在教學的時候很容易可以放入原本的教學架構中。

教師應該也很容易將原本設計的學習單稍微改一下,就能安排任務讓學生探索這個app來進行學習。將課堂的角色轉變一下。

但是裡面的資料不算多(其實我覺得對一些元素性質的描述和背景介紹有點太少了) ,所以可以延伸的空間就比較小。以課本內容的記憶為主的app設計,也會侷限課程。如果老師想給學生更大的探索空間,讓他們能從探索週期表去發現更多化學家的想法和週期表的威力的話。那這個app就不太夠用。

另外,在操作上,這個app也沒有充分的利用到平板觸控的優勢和大家已經建立的習慣。例如上一頁,這個app都是用一個逆時針箭頭去當做按鈕。其實大部分的app會在左上角放一個箭號往左的五邊型來做為這個功能的按鈕。其它還有不少細節,在操作上還有許多可以加強的地方,希望康軒能多加努力讓軟體越來越好。

 關於科學史的app


康軒的科學史app,分成科學事件和科學家兩個部分。基本上就是把科學事件編年,加上科學家的生卒年來排列。不同顏色代表不同的科目,包含生物、物理、化學、地科和科技應用。年代則從西元前7500年到西元兩千多年。


這個app的內容和使用功能上還不太完備,期待康軒繼續努力囉。

沒有留言: